華泰電子資訊長王金秋導入桌面虛擬化和精簡型電腦,將使用者端應用集中到伺服器,大幅降低IT部門的維護工作,1個人就能管理500臺電腦









CIO Talk─華泰電子資訊長   王金秋



●學經歷:中山大學EMBA。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系畢業後,曾在長榮資訊管理大型主機,1991年時進入臺灣IBM任職,歷經IBM從產品導向轉變為服務導向的過程。1999年進入華泰電子擔任電腦室主管至今,後來電腦室升格為企業資訊管理部,並於2003年另外轉型成立SI廠商華致資訊。王金秋同時擔任華泰電子資訊長與華致資訊總經理。


 


來自南臺灣的華泰電子資訊長王金秋有著一股南部人的熱情,他經常到大學裡的資訊系所演講,向還未進入社會的IT人,分享業界資訊工作的甘苦,一見面後的第一件事,他說:「我就是要告訴這些學生,IT人的角色已經改變,不能光靠技術,還要了解使用者的語言和行業知識。」這正是他投身資訊工作20年來的親身體會。

資訊本科系畢業的王金秋在1988年進入了長榮資訊公司擔任系統開發人員,負責開發和管理大型主機,支援長榮海運全球各地機場、港口的營運業務。每次大型主機當機時,貨櫃車就會無法登錄系統進廠載貨,貨櫃場員工只能打電話提醒王金秋高速公路塞車,而無法了解資訊人員的工作,王金秋表示,當時的資訊人員只要懂技術,運用專業的技術用語就能獲得使用者的敬畏。

後來,王金秋在1991年進入臺灣IBM任職,負責金融業產品和市場,協助新銀行成立消費金融業務以及對應的資訊系統,他剛好經歷了IBM從產品導向轉型為服務導向的歷程,讓他從原本的純技術人員,轉而開始從客戶角度來思考,從解決方案和服務的角度來思考。

1999年王金秋離開IBM,進入華泰電子擔任電腦室主管,接手前任主管剛完成導入的ERP系統和生產管理系統。隔幾年,華泰電腦室升格為資訊管理部,王金秋也直接回報總經理。

導入Client-Server架構
原本華泰在美國和菲律賓的據點也都導入了ERP和MES,伺服器主機都設置在當地機房。但當時華泰電子遇到了.COM泡沫化風潮,高層要求各部門必須縮減支出,為了降低國外據點的IT維運成本,王金秋打算將各地據點的資訊系統集中到臺灣總部,另一方面也簡化管理。

到了2002年時,華泰第一次升級SAP ERP系統,卻遇到使用者端點的電腦設備老舊,效能無法勝任新版ERP系統的操作,必須採購500臺個人電腦。為了節省成本,王金秋決定將這筆汰換舊電腦的費用,改用來導入Citrix MPS,讓使用者用個人電腦作為終端設備,連線到伺服器使用內部資訊系統。王金秋表示,不但不用升級現有個人電腦設備,可以延長使用年限,還能簡化國外據點的終端維護成本。

從此,華泰再也不需要大量採購個人電腦,後來,使用者越來越多,Citrix授權和維護費用較高,華泰更進一步導入微軟Terminal Services架構,個人電腦老舊無法使用,就直接改用成本較低的精簡型電腦,王金秋則是將端點設備節省的預算,用來改善應用程式伺服器的效能,或是擴充SAN儲存設備的容量。

從早期傳統的客戶端與伺服器端架構,到2007年,華泰進入共享服務的Terminal Services架構。但後來因為部分內部重度用戶的需求無法透過Citrix和2003 Terminal Server支援,例如需要多媒體播放、USB端點裝置、有些應用程式無法支援多用戶使用等問題。

所以,在2008年時,王金秋開始評估導入VMware View 3虛擬桌面,到2010年1月更升級到View 4,讓研發部門可以透過PCoIP協定來提高繪圖顯示能力,讓研發人員透過遠端連線方式來使用3D軟體,並嘗試採用沒有作業系統的精簡型電腦設備。

依據使用者需求提供分級服務
考量到不同使用者的個別需求,王金秋的做法就像是飛機艙等的分級服務,他將使用者端點服務分成三個等級,一般員工是經濟艙,採用Terminal Services和精簡型電腦,透過伺服器來提供企業內部應用程式的執行環境,王金秋認為,從公司的角度而言,只需要確保使用者每天上班必備的企業系統能順利執行即可,不需要提供如多媒體影片播放等功能。

但是有些員工的作業環境需要連接特殊設備,例如生產部門需要使用Com埠的Barcode條碼印表機,或研發部門的CAD設計軟體需要高檔繪圖效能,這些員工則是屬於商務艙等級,王金秋才提供桌上型電腦,另外,再針對重要人士如高層主管提供頭等艙的待遇,依據個別需要提供高檔電腦設備。

後來,等到虛擬桌面的技術更加成熟以後,連商務艙等級的需求,王金秋也改用VMware的VDI來取代,在伺服器中建立虛擬個人電腦來執行使用者的應用程式,而終端設備同樣改用精簡型電腦來取代。

使用者端設備精簡化後,王金秋表示,就能大幅減輕大量IT維護工作,例如使用者端程式效能不足時,只要增加伺服器就能改善,不用逐一汰換使用者的電腦,也能統一使用者端的作業系統環境和版本,更新伺服器端的樣板使用者環境,而不用全廠偵測找出需要更新的電腦。華泰全公司有1,500~2,000個用戶端設備,但只需要3~4個維護人力,王金秋說:「1個人就能管理500臺使用者端的電腦。」

內部使用者習慣透過終端連線的方式,來使用內部應用系統以後,2006年時,王金秋開始將海外各據點的ERP、MES等應用系統整併回臺灣機房,統一由總部伺服器集中提供服務,只留下郵件伺服器的主機設置在當地。

除了建立專線確保連線品質以外,總部IT部門每天24小時派人值班,但各地據點只需要1個排除用戶問題的IT人力,其他求助問題都統一改由臺灣總部的IT客服中心負責,王金秋表示,IT主管的管理工作也可以集中,不用管理多據點的IT團隊。

整併集中雖帶來管理簡化,但也衍生了新的挑戰,那就是「不能當機。」一臺PC當機只會影響1個人,但現在一臺伺服器當機則是會造成一群人整天都無法工作。「降低當機風險的第一步是,系統發生的每一項錯誤都要細究,徹底找出原因才能讓環境穩定。」他說。

所以,王金秋要求IT部門仔細研究每一筆系統錯誤產生的Log記錄,只要發生當機,甚至都打電話要求微軟維護人員匯出詳細的錯誤Log資訊,找出原因,或先更新還在測試版中的修正程式。同時也管制使者環境所能運用的系統資源、優化記憶體設定等,減少影響應用程式穩定性的干擾因素。

在IT架構上,除了導入負載平衡產品之外,王金秋也依據使用者的權限和使用特性分組,例如哪一些伺服器由特定幾個部門成員共用,避免高用量使用者集中在單一伺服器而影響執行效率。後來導入伺服器端虛擬化之後,透過虛擬機器調度,也更容易擴充高用量使用者群組可用的運算量。

分散運算量改善執行效能後,資料存取效能成為另一個瓶頸。因為每一個人的資料不再儲存在使用者端的電腦中,而是都集中到機房的儲存系統中,尤其遇到大量使用者同時讀取相同資料庫時,例如每天早上上班時,同時有七、八百人要登入系統,每一個人同時要存取AD帳號資料,導致登入系統的速度很慢,幾乎要等數分鐘才能完成登入。

原本華泰所有執行虛擬桌面的伺服器叢集都連結到統一的檔案伺服器,再透過SAN架構的儲存系統來提高資料存取效能,但王金秋發現,資料效能瓶頸都發生在多人同時存取的時候,集中式的存取架構無法負荷,但若為每一套伺服器叢集都使用光纖介面卡來連結SAN儲存系統,成本又太高,後來,王金秋最近決定改用NAS儲存系統,讓不同的伺服器叢集透過iSCSI各自直接讀取儲存系統,分散各自的存取流量,目前正在導入階段。


現在的資訊人員不比以前了,需要了解更多的系統整合能力,很多求職的年輕人都只會基本的電腦維修能力,連網路環境都不熟,現在這種人快找不到工作了,公司不斷的在宿減人力,以前mis跟it是分開的,現在mis也要擔任it的工作,所以要走進資訊領域想要找大公司、福利好自己本身能力要不斷的提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實人 的頭像
    老實人

    鉅碩科技-電腦快修中心

    老實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