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月中,台灣蘋果推出了末代Power Mac G5,而隨著採用Intel CPU的Mac產品一款款上市,在八月的WWDC中,工作站等級的頂級Mac終於上現身,也就是內建雙Xeon CPU的四核心Mac Pro。
氣勢沉穩不凡的Mac Pro
Mac Pro和Power Mac G5在外型上有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包括鋁合金銀灰色機殼、機身前測的網狀面板等。雖然和Power Mac G5在外觀上高度相似,但畢竟這個超具質感的金屬機殼,加上側面大大的灰色蘋果Logo,一亮相依然可以吸引高度目光。
換另外一個方向來一張
蘋果的官方網頁上寫Mac Pro的重量接近20公斤,實在非常有份量,加上51公分的高度和巨大的紙盒,光是一開始從盒中取出,就讓我們費了點功夫。
雖然外型上和Power Mac G5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些地方不同。從正面看來為明顯的地方,就是多了一個光碟機的開孔,也就是說Mac Pro可以裝設兩個光碟裝置,預設基本款則是一台16x SuperDrive with DL。此外前側I/O還多了一個USB2.0和一個FireWire 800。
![]() 雙光學裝置開孔 | ![]() 正面面板多了一個USB2.0和FireWire 800 |
機身後方照電腦的慣例都是I/O大本營。在Mac Pro後方的I/O有3個USB 2.0、1個FireWire 400、1個FireWire 800、光纖輸出孔、光纖輸入孔、類比音訊輸入輸出、以及雙RJ-45網路孔。除了I/O之外,旁邊是散熱風扇,上方則是PCI Express卡的擋板。
![]() 背面I/O | |
![]() I/O旁邊的散熱風扇 | ![]() 上方的PCI-Express擋板 |
模組化零組件
Apple Mac Pro這次最大的重點,除了規格之外,就是高度模組化的零組件,讓拆卸、擴充升級變成非常輕鬆。
輕鬆擴充升級硬體,對於Mac Pro來說,不需螺絲起子只是第一步而已,良好的模組化設計才是令人讚嘆的原因。
只要搬開機背後方的卡榫扳手,然後拉住稍微突出前端的側面往外一拉,即可打開機殼。內裝部份如果和過去的Power Mac G5相比,當初看來整齊的Power Mac G5和Mac Pro相比還是不夠看。
![]() 打開卡榫 | ![]() 用手往外一拉即可 |
文字說明恐太過費事,一張圖片內行人即可看出整個內部設計優異之處。
打開側蓋之後的樣子,非常乾淨整齊
整齊只是外表的好看而已,優異的模組化設計則讓擴充升級變得輕而易取。一般桌上型電腦常更換的部份包括硬碟、記憶體、顯示卡和光學裝置,這四個零組件Mac Pro都有很容易拆卸的設計。
一般設計良好的品牌電腦,其內部通常也有不錯的設計,對於有經驗的玩家,想要擴充升級已經非常容易了。但難免還是要插硬碟排線 / 電源線、用卡榫拆裝記憶體等等,而Mac Pro的硬碟是類似卡匣設計,每個都可以輕鬆拔出,裝上硬碟之後(想鎖緊還是要螺絲起子),再插回去就完成了。
![]() 硬碟卡匣 | ![]() 右邊是空的卡匣 |
![]() 內面的SATA連接部份 |
記憶體也是一絕,Mac Pro的記憶體採用類似Gigabyte去年Computex上推出的iRam設計,可將四條Ram插在一塊板子上, 然後把記憶體板插回機器中即可,而一台Mac Pro共有兩個這種記憶體板。
![]() 記憶體卡 | ![]() 具有散熱片的ECC RAM |
![]() Mac Pro中共有兩塊記憶體卡 |
在硬碟和記憶體中間是四個PCI Express卡槽,最下方的一個是插原本遇裝的顯示卡,上方還有另外三條PCI-E插槽。不過空間並不大,插四張Nvidia GeForce 7300GT還有可能,但具有大型風扇或散熱片的顯示卡就不太可能插上四張了。
硬碟下方的PCI Express插槽
機身左上角是光碟裝置,共可插入兩組光碟裝置。此外在記憶體旁邊則是封起來的CPU,從縫隙中可以看到巨型的散熱片,而前方有兩組風扇,後方也有一組,前吸後排,空間的對流非常好,也因此讓Mac Pro的散熱效果極佳,開機許久,也僅有電源供應器附近溫度較高。
![]() 光碟裝置 | ![]() Sony的SuperDrive |
![]() 前側上方風扇 | ![]() 記憶體旁的風扇 |
![]() 電源供應器風扇 | ![]() CPU上的巨型散熱片 |
![]() 風扇位置和對流示意圖 |
我們的影片中有當初台灣蘋果發表時的拆機畫面,覺得看圖不過隱的使用者不妨看看影片。
Mac Pro隨機盒中除了巨無霸Mac Pro之外,還有有線鍵盤以及有線的Mighty Mouse。另外還有DVI轉D-Sub接頭和USB延長線。